新闻
  • 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定位

    学校形象也叫学校的公众形象,是指社会公众(主要是外部公众)对学校的总体认识和评价,具有整体性、主观性、客观性、稳定性等特点。学校形象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学校名称、地理位置、规模档次、发展历史、学校业绩、学校领导、个性概念和深层文化等。其表现形式主要是人的形象(领导形象、员工形象、学生形象)、管理(制度)形象、服务形象(含物质载体)等。学校形象即公众对学校组织的认知与定位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学校组织通过各种活动与公众进行有效沟通,把有利于学校组织的信息传播出去,而公众则要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感知、记

  • 现有校园文化如何重构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优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并向家庭和社会自然渗透和延伸的一切文化现象的总称,这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以及校园精神文化三个方面。①物质文化指的是校园内各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如景观小品,建筑雕塑,其他活动场所等。制度文化是学校制定的一系列的条例和准则。精神文化是三者中的最高层面,其主要表现在办学理念、特色、目标定位以及校风、学风等方面。校园文化具备指向性,凝聚力和认知力,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增强全体师生员工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校园景观是

  • 学校文化建设关键要回归“常识”

    学校文化建设存在多种形态,包括“睡莲型”“冰山型”“洋葱型”“三叶草型”等文化结构形态。不同形态的剖析,给人以不同的启迪。“睡莲型”启迪我们,学校文化的思想根基决定学校是否能蓬勃发展;“冰山型”启迪我们,水面之下看不见的文化才是真正的文化,才是学校的价值追求、思想共识,它需要经历历史的沉淀、时间的检验;“洋葱型”启迪我们,学校文化的内核是理念,制度、行为和形象则是层层外壳,学校文化建设要经历从内到外的层层生长;“三叶草型”启迪我们,制度、行为和形象文化围绕理念文化运转,相互促进,相互强化,缺一不

  • 构建教育新生态的系统方法论与实践路径

    在教育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当下,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衡量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据《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发展报告》显示,超85%的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环境美化,更在于构建具有教育属性的生态系统,推动育人模式的创新升级。校园文化建设本质上是对教育空间的系统性重构。从物理空间到精神场域,从视觉符号到行为规范,其涵盖理念识别(MI)、视觉识别(VI)、行为识别(BI)三大核心体系。以北京市某示范性中学为例,通过梳理百年校史,提炼“格物致知”的精神内核,将传统书院元素与现代科技装置融

  • 学校育人文化发展规划

    做好学校发展规划要想明白“为什么做,怎么做,有没有相应的模板”这个逻辑。一是为什么做。“锐始者必图其终,成功者先计于始。”意思是急于开始做事情的时候要先考虑好它的结局,要想成就功业就要在开始的时候精心设计。因此,做学校发展规划时,首先要清楚学校高质量发展和学校发展规划之间的关系。二是怎么做。校长首先要把握好政策的大方向,坚持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强化从严治校,不断健全教育管理制度体系,要始终围绕立德、立志、增智、健体、育才、用才推进改革。同时要让体制规范化,制订符合学校实际的中长期规划,

共有49页首页上一页123456789下一页尾页
模块标题
更多
标题名称
更多

Copyright @ 2019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武汉点墨设计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武汉双军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