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新闻中心 >> 校园文化的情景教育功能
详细内容

校园文化的情景教育功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儿童教育家、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认为:“语文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应该以语言训练为手段,但是训练语言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连,与思维发展相结合,并以感知为媒介,否则训练就成了背离学生心灵世界、单纯符号式的习题操演。”

 

李吉林老师指出:“儿童情境学习的第一步首先是走进周围世界,在儿童眼前展现一个活生生的、可以观、可以闻、可以触摸、可以与之对话的多彩的世界。从‘真’出发,由‘真’去追求‘美’,去启迪‘智’,去崇尚‘善’。”基于儿童语言活动的具身性,以优化的校园情境为依托,开展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进行语言训练,发展言语智慧,获得能力的提升与精神的成长。

 

美好的校园环境吸引了很多学生的目光,他们常常一到课间就情不自禁地走近它们,观察、触摸、嬉戏,沉浸在水带来的愉悦之中。在陶醉之余,有学生产生了疑问:校园里为什么要建这几处水景?它们有什么特别的寓意?面对学生的疑惑,我认识到应该充分利用身边的这些真实情境,带领学生走进鲜活的校园生活场景,去观察、想象、表达,在实践、体验中感悟校园水景丰富的内涵,同时提高语言水平。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个体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根据头脑中的预期不断进行尝试,形成对周围环境的认知,这种习得重在学生的思考、理解,是一个从符号到大脑、生活,再到符号的过程。而将儿童带入真实的生活世界,是将符号认知与内心感受之间的断层链接起来的有效路径。在生活情境中观察所形成的“具身认知”,不仅培养了学生敏锐的感受力,而且为他们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么是不可思议的。”稚嫩的心灵需要美去滋养,儿童对于美的向往,就像蜜蜂之于花朵。情境教育倡导以“美”为突破口,通过美的形象、美的环境,创设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场域,儿童置身其中,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润泽,产生美的情感体验,心灵得到净化。


模块标题
更多
标题名称
更多

Copyright @ 2019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武汉点墨设计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武汉双军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