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园文化与公共空间随着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化,学生个体需求与学习行为日趋多样化,推动学校空间形态由功能单一向复合共享转变。教学楼作为校园日常学习与交流的核心场所,其公共空间功能亦随之拓展,不再仅局限于通行与等候,而是承担起学习、讨论、休憩、展示等多元行为的承载任务。因此,公共空间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延伸区域,更是促进校园文化传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媒介。
环境行为学是研究人与周围各种尺度的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着眼于物质环境系统与人的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对环境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两方面进行研究。强调行为的发生是在特定物理、社会与心理环境交织作用下的复合反应。其核心观点认为:个体行为不仅源于主观意志,更受到所处环境的尺度、结构、材质与氛围等因素的显性与隐性引导。环境行为学为建筑与空间设计提供了一种“以人为本”的科学分析与系统设计的路径框架。
在教学楼的过道、门厅或卡座区域中,不同的空间构成方式会自然激发出通行、停留、阅读、交谈等不同的行为模式。当前,教学楼公共空间在设计实践中多以走廊过道以及闲置的形式存在,涵盖垂直交通(楼梯、电梯)、水平连接(走廊)与候等区(门厅、过厅)等基本功能。这类空间虽然在功能划分上具备一定的标准化逻辑体系,但在实际使用中已逐渐承载起非正式学习、临时交流与短时休憩等多样化行为需求。部分新建或改扩建教学楼在空间节点中尝试植入卡座、自习角、展示墙等微空间装置,以期提升空间活力与文化呈现力。
作为支撑日常教学活动的核心场所,其公共空间的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师生的学习效率与空间体验。然而在传统教学楼设计逻辑中,公共空间常被简化为交通通道或附属区域,缺乏对多样化行为和情感需求的回应。教学楼的公共空间作为师生日常学习、交流与过渡的重要场所,其环境行为特征直接影响空间使用效率与校园文化氛围的塑造。 下一篇校园文化的载体之IP形象 |